作者:珠海市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 李云龙
摘要:本文是对一名辍学在家的初二学生的个案记录,结合个案的相关资料和相关的心理分析,通过个案辅导进行改善。
在个案跟进过程中,工作员主要采用认知疗法中的合理情绪疗法,通过指导服务对象对不合理信念进行思考;让服务对象通过运动,交流释放压抑的情绪;通过鼓励和支持服务对象帮助他适应外部环境和缓解人际交往的问题。
一、个案的基本资料
小俊(服务对象),男,14岁,辍学在家的初二学生,家中独子,父亲患有残疾(腿部)不方便行动,母亲在某大城市工作。
服务对象身形较瘦弱,性格内向,伴有自卑、自闭倾向,对外界少有接触,并患有失眠的症状。服务对象自幼生长在城市中,与父亲共同生活,母亲在另一大城市上班,1-2个月才能见一次面。服务对象的衣食住行都由父亲打点,父亲秉着“严父”的教育方法与服务对象交流。幼时在父亲的引导下很少出去玩耍,其他小朋友聚集在一起做游戏的时候,服务对象在父亲的陪伴下背诵九九乘法表。在服务对象读到初二的时候突然辍学,原因是在学校中有人嘲笑案主像女孩子。在全家讨论后决定让服务对象暂时在家调整。服务对象父亲主动联系社区居委会寻求帮助,在居委会介绍下工作员介入个案。
通过面谈,工作员与服务对象建立了关系,了解到服务对象平日很少与人交流,不爱说话,喜欢呆在家中,很少外出活动;在学校中的朋友仅有1-2个;母亲很少在家,服务对象对母亲很少提及。
二、呈现问题及分析
根据对服务对象在面谈中实际表现的观察,以及对所有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分析,服务对象对外部环境不适应,内在胆怯。母爱的缺失让服务对象很少得到细致的体贴与关爱,在成长中父亲的严厉让服务对象不断的压抑自己的本性,在学校中同学们的嘲笑让服务对象更加自卑,加剧了其在青春期阶段的心里冲突和精神依托间的矛盾。
(一)问题分析
1、生物学因素:处于青春期,对家长、学校的叛逆的情感。
2、社会学因素:母爱的缺失,爱的需求未得到满足。
3、心理学因素:性格内向,自卑,长期处于本能压制状态。
(二)个案目标
1、最终目标:增强沟通交流技巧,扩大交际圈,适应外部环境,缓解和改善自卑的情绪。
2、具体目标:
(1)与他人建立良好沟通,合理释放情绪;
(2)重返校园读书;
(3)改善睡眠问题。
四、辅导方案原理
合理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也称“理性情绪疗法”,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自责倾向)和敌意(责他倾向)去生活,进而帮助他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学。这个目标包含了两层涵义,首先是针对求助者症状的改变,即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与不良行为的后果,这称为不完美目标;另一方面的涵义是着眼于使求助者产生更长远、更深刻的变化。它不仅要帮助求助者消除现有症状,而且也要尽可能帮助他们减少其情绪困扰和行为障碍在以后生活中出现的倾向性,这称为完美目标。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帮助求助者改变他们生活哲学中非理性的成分,并学会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
在服务对象的案例中,小俊对外界的阻抗,伴生着自卑,产生了不合理情绪,工作员通过合理情绪疗法,让服务对象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情绪,工作员与小俊一同对抗,形成以小俊为主,由工作员支持的帮扶模式,以求问题的解决。
五、辅导过程
(一)关系建立
第一次咨询:2014年12月8日,通过居委会介绍,工作员来到服务对象家,服务对象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工作员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在交谈之初服务对象对工作员有所警惕,交流存在距离。通过环境观察工作员发现服务对象家的桌子上摆放有象棋、军旗等桌游。工作员采用下象棋的方法切入服务对象的世界,并对服务对象进行积极关注、共情等咨询手法,让案主对工作员产生信任感。当工作员询问是否愿意下次继续交流时,得到服务对象的肯定回答。
(二)治疗阶段
第二次咨询:2014年12月18日,与服务对象做了一次电话访问。近期时常通过网络与案主聊天、游戏,陪伴案主。交流中了解到服务对象作息时间十分规律,会按时休息;在与人交际中不善表达自己,时常配合他人的想法,很少表达自己的观念。工作员通过游戏的方式,让服务对象放开身心,释放压抑的情绪;引导服务对象叙述一些印象深刻的回忆。本次还邀请服务对象参加社区举办的活动,服务对象表示愿意参加,但是因为与居住地距离较远的关系回绝了。
第三次咨询:2015年1月21日,工作员来到服务对象家做家访。与服务对象父亲面谈,通过父亲又了解到了案主的一些信息:
1、服务对象父亲从小就对案主严格要求,经常批评教育;
2、服务对象有失眠的情况,从去年起开始服用镇定药物;
3、服务对象长期呆在家中,有时一个星期也不出去走动一次;
4、性情较为懦弱,不敢跟父亲大声讲话;
5、母亲较少在家,服务对象从小就跟随父亲长大;
6、服务对象描述自己跟母亲的关系很好;
7、若有人来看望,会在前一天的晚上紧张,睡不着觉。
当天,工作员与服务对象父亲进行了交流,三人(工作员、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父亲)共同商讨了在家中父亲如何与服务对象交流,制定如下计划:
1、在家中父亲多给予服务对象鼓励,关怀,多于服务对象谈心;
2、服务对象多与父亲去户外活动(父亲可拄拐棍走动);
3、父亲要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多鼓励服务对象外出与人交流;
4、父亲在家中支持服务对象正确的想法,着重改善服务对象内心“我不行”的观念。
当天工作员还与服务对象一起玩了几盘象棋,服务对象在有绝对优势赢的情况下都不肯赢,而是让棋,求打和。
据以上信息,工作员计划引导服务对象下次一起外出运动。由服务对象设定时间,预约工作员,通过运动释放自己压抑的情绪,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善服务对象“自卑”、“我不行”的错误观念。
第四次咨询:2015年1月27日,服务对象主动约工作员去社区打球,下午3点,工作员准时来到服务对象家中,轻叩门,服务对象快步的跑来开门。家中只有服务对象一个人,显得有些孤独,工作员的到来让服务对象心情较好,简单的交谈几句,之后一起出发去公园打乒乓球。当日公园的人特别多,等了半小时都没有球台,最后通过沟通决定与其他台上的人一起打,开始的时候服务对象拒绝参加,在工作员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服务对象的自卑、畏惧的不合理观点进行纠正,并用了一个打分的策略,渐渐调动起了服务对象的情绪。后期案主已经非常活跃了。通过观察案主在运动的时候十分专注,打球的时候较为自信。直到6点钟才依依不舍的回家。结束了当天的活动。送服务对象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服务对象的父亲,据父亲描述服务对象近期开朗了很多,会与父亲一同去小公园散步,睡眠状况已见好转。告别服务对象后工作员坐上了回家的公交车,服务对象打来了电话询问是否有上车。渐渐体现服务对象内心的情感已经可以释放
通过本次的运动、交谈,让服务对象释放了一些压抑的情绪,已达到预期的效果。预期下次可多带些朋友同案主交流、运动。
(三)结案阶段
第五次咨询:2015年2月5日,这段时间服务对象时常与工作员电话沟通,服务对象再次约工作员一起打球。当天工作员特约了两位同事一起陪伴服务对象打球,事先咨询服务对象是否可以多些人后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反映着服务对象已经能接受与生人交流及室外的生活。当天4个人一起打了2个小时的乒乓球,服务对象已经可以放开自己的身心,较上次的状况更为自信。交谈中咨询了服务对象近期的家庭状况,父亲与服务对象改善后的沟通方式,让服务对象轻松许多。当工作员询问是否愿意回学校上课的事情,服务对象表示已有回去上学的意愿。
随后,工作员送服务对象回到家中,进行了结案交流。工作员首先咨询了服务对象近期的变化,据服务对象反馈的信息中,为服务对象进行总结,同时,工作员与服务对象一同分享了,由工作员记录服务对象的变化,为服务对象建立成长意识。之后,工作员向服务对象询问了本次服务的满意度及成效,得到了服务对象的肯定。在最后,工作员同服务对象说明了本次服务即将结束,在以后的生活中会减少与服务对象的交流时间,同时,也鼓励服务对象多进行户外活动,多交些朋友。得知工作员会减少交流后服务对象呈现出不舍的情绪,工作员通过专业手法,引导服务对象对分离情绪的控制,并告知以后还可以一起交流、一起运动。在安抚中,服务对象稳定了情绪。工作员结束了本案的所有辅导。
六、个案成效评估
(一)工作员评估:服务对象家庭严肃的气氛得到改善,渐渐接受外部环境;愿意与他人交流,睡眠的状况得到改善。
(二)服务对象自我评估:开心了许多,生活不再那么枯燥。
(三)周围人士评估:服务对象父亲叙述服务对象改善很多,愿意与自己外出,渐渐开朗了起来。而且希望案主能重返校园读书。
七、专业反思
在案例的跟进过程中,工作员遇到许多问题,例:服务对象的沉默寡言、服务对象自身的阻抗等等。工作员通过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式,同服务对象一起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在服务对象好转的过程中,工作员也得到了历练。
八、案例故事
小俊是一名初二学生,从小母亲就去另一大城市上班,家中只有腿部残疾的父亲独立照顾小俊。父亲寄予了自己全部的希望在小俊身上,秉着望子成龙的期望,对小俊悉心照顾,严加管教,殊不知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小俊成长造成了障碍。让小俊形成了内向、胆怯、表达障碍、交流障碍、睡眠障碍,并伴有抑郁倾向等问题。也因为这些问题让小俊与同学的交流渐渐的变的困难,最后因无法与同学交流并长期被同学嘲笑像女孩子等问题而辍学。小俊的父亲发现问题后,非常忧虑,主动联系社区居委会。通过居委会介绍,社工介入案例。
第一次见面,是在小俊家里,社工的到来让小俊显得拘束,社工通过下象棋的方式,让小俊分散注意力,缓解紧张。并运用积极关注,共情等方法与小俊建立了关系。
之后社工常与小俊联系,通过谈心、游戏与小俊渐渐熟络起来,并在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小俊多与外界交流。同时社工也引导小俊父亲对教育方式的转变。
一个月后小俊的情况得到好转,可以陪伴父亲一起去公园锻炼,睡眠的问题也得到了好转,并主动约社工一起去社区打球。在近期的一次见面中,小俊意外向社工说出了想重返校园读书的想法。社工予以积极的支持。严厉的管教并非唯一的教育方法,每个年纪都有不同的心里活动,青少年的成长需要家长们细心的关注,及时改变教育方式,才能让青少年健康的成长。